高清纪录片检索 更多
按类型检索

人文历史 | 人物 | 军事 | 探索 | 时政 | 社会 | 其他

个性小分类

历史秘闻 | 考古发现 | 皇陵 | 古迹 | 大清 | 慈禧 | 传奇人物 | 军政名人 | 武侠 | 将帅 | 二战 | 战争 | 宇宙奥秘 | 地理风光 | 自然 | 灾难 | 动物 | 科技 | 灵异未知 | 奇闻异事 | 揭秘 | UFO | 悬案 | 文物 | 航空航天 | 建筑工程 | 抗日 | 文明 | 事件 | 外交 | 文体明星 | 社会名流 | 体育 | 女性 | 娱乐 | 青少 | 改革开放 | 文化艺术 | 农业 | 经济 | 宗教 | 西藏 | 民族民俗 | 百姓故事 | 刑侦 | 庆典 | 经典纪录片   | 毛泽东 | 周恩来 | 邓小平 | 宫殿 | 民国 | 世博 | 干尸 | 希特勒 | 古墓

按来源检索

央视特别节目 | BBC纪录片 | 新影纪录片 | 央视栏目 | 探索发现 | 美国历史频道 | CCTV9特别呈现 | CCTV9历史传奇 | 经典人文地理 | CCTV9发现之路 | 地理中国 | 可凡倾听 | 音乐传奇 | 军事纪实 | 看见 | 深度国际 | 百战经典 | 第10放映室 | 见证 | 这里是北京 | 档案 | 行者 | 百战经典 | 经典传奇 | 记忆 | 重访 | 华人世界 | 走遍中国 | 老梁故事汇 | 真相 | 国宝档案 | 绿色空间 | 人物

按字母检索

A | B | C | D | E | F | G | H | I | J | K | L | M | N | O | P | Q | R | S | T | U | V | W | X | Y | Z

频道纪录片

央视精品纪录片 | CCTV-1 | CCTV-2 | CCTV-3 | CCTV-4 | CCTV-5 | CCTV-6 | CCTV-7 | CCTV-9 | CCTV-10 | CCTV-12 | CCTV-音乐 | CCTV-新闻

按年份检索

1949-1978 | 1979-1999 | 2000-2005 | 2006 | 2007 | 2008 | 2009 | 2010 | 2011 | 2012

热纪录排行 更多

上海世博会官方电影《城市之光》导演周亚平专访

发布时间:2010年04月17日 09:55 | 进入纪录片论坛 | 来源: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录片台

在即将迎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大举办倒计时10天时,即4月21日。作为世博会官方电影之一的纪录电影《城市之光》将在上海上海首映,为此,就影片摄制及播映的相关情况,本网记者采访了本片导演周亚平。

    记者:您好,祝贺影片摄制完成。《城市之光》为什么选择4月21日首映?

    周:倒计时10天。十全十美,一个象征吉祥、预示圆满,也充满激励的数字。加之,我们的这部影片是为筹备世博而创作的,它应当在世博举办前播映。

    记者:世博官方电影应当有两部?

    周:对。《城市之光》是第一部,它记录并描写了人们对世博会的理解、期盼和筹备;《上海2010》将是第二部,它将记录世博会举办的全过程,记录并展现本届世博会展览和交流的盛况。

    记者:为什么叫“官方电影”?

    周:电影就是电影,并没有“官方”和“民间”之分。我们这部影片,系上海世博局与中央新影联合出品,有一些“定制”的概念,所以有人把它称之为“官方”电影。从另一个角度理解,我们参与拍摄的时间比较长、参与拍摄的内容比较多,信息量可能相对充分、相对权威。

    记者:《城市之光》拍摄了多长时间?片长多少?

    周:我们从2008年9月开始记录,到2010年2月截止,影片内容跨度一年半。总共拍摄了近400分钟胶片素材、近4000分钟高清素材。影片成片80分钟。

   记者:为什么取名《城市之光》?

    周:开始我们为两部影片取了个总名,《上海2010》,分上、下两部。因为上部电影的内容,刚刚踏入2010,就截止了,所以改名《城市之光》。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对“城市”的探讨,所以影片的立意很明确。

    记者:历史上有一部影片叫《城市之光》?

    周:是。那部影片距今约80年了。我们是一部当代纪录电影,那是一部剧情片。我们摄制组为了做《城市之光》,还把那部经典影片重新看了一下。我当时想,在我们影片结束前,将那部《城市之光》的开场部分剪入我们的影片。大致的创意是,一表现时光可以倒流,二表现城市延展梦想。一部盛世影像加入80年前的黑白语言,应当能够加强影片的对比和深度。后来,大家担心会产生谐谑的效果,就取消这个想法了。

    记者:说到创作,您就兴奋了,能否介绍《城市之光》的开场?

    周:影片从“时间之轴”开始导入。一开始便暗示了本片的主题。上海,在它时间的轨道上,自有它独特的、凝练的光芒。世博会是一个体现新时代文明的PARTY,它让上海再度与世界相遇、拥抱。

    记者:为什么说“PARTY”

    周:记得与上海世博局确定联合摄制后,我和世博局的宣传部徐威部长一起看介绍世博的展览,在展览的留言簿上我当时写下了“世博会是当今人类文明的一个盛大PARTY”观展的感受。这个感受一直未变。世博会有159年的历史了,相对于它开始的初衷,今天毕竟有了不同。世博会“交易“的功能大大降低,“交流”的要求大大增加了。过去世界很大,距离很远,今天,世界很小,距离很近。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易方式。然而地球小了,人心远了,文化的交融显得更为迫切。PARTY是一个聚会,是一个“家”。这是我确定的一个影片的“眼”。

    记者:所以说,你在影片结尾时,又点题了?

    周:是,我提到,对于任何一个参与世博会的个体来说,每个人都有他的近邻,也有他远方的朋友,然而,大家相约上海、相遇2010,在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肤色各异,心灵相通的“大家庭”。

    记者:您是一个诗人,又是一个导演,您如何把握影片的基调?

    周:影片与我的写诗肯定不是一回事,但一个创作队伍要有情怀,要有梦想,要激越豪迈。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梦,一个通向未来的梦幻。这是它的本意。《城市之光》最后的成片是一部带有诗意的纪录电影,好看也好听。当然,最后的“文学化”、“摄影化”也不是我最初的本意,我一直希望影片有很好的人物、很好的故事,情节、细节都能表现得很好。

    记者:那为什么不能实现初衷?

    周:在拍摄时,我和编导们策划、寻找了许多表现影片内容的方式和个案,也沿着故事的脉络走了很远,记录了不少与世博相关的人和事,但总体上看,人物的戏剧化叙事并不充分、饱满,这点除了与我们自身的创作有关以外,与人们对世博的理解、参与以及彼此间形成的关系有关。影片如果采取相对下层的叙事,肯定会给观影带来更多的思考。但《城市之光》的容量也不允许,综合信息要放大,势必要放弃个案故事的充分表达。

    记者:您曾经拍摄过很多地域人文纪录片,如《江南》等,《城市之光》也是同类题材吗?

    周:像《江南》、《徽州》、《望长安》、《南京城》等,可以说是地域题材。做这个系列之初,是有这样一个想法的。十年前有一次在与诗人叶延滨聊天时,聊到美国作家福克纳描述“像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”话题,启发了我们做地域纪录片。纪录片人高峰是领头羊,杨晓明是总策划,我具体编导。《城市之光》主题讲上海,但并不仅仅是一个“地域”概念。我在片中说过,上海,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精美的缩影,世博会则是人类文明呈现的一个精致的缩写。《城市之光》加上接下来的《上海2010》是“缩影”加“缩写”的“再浓缩”。当然,评估可能高了。

    记者:您一直在探讨“纪录片,能够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些什么?”

    周:这是支撑我做纪录片的一个实践指针。理论上想明白了,我才能做事。世博会在我看来,就是人类经典的世界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随着世界越进步,它“遗产”的特征就越明晰。它是有充分理由“申遗”的。我们今天的记录,都是明天的历史。所以,《城市之光》的成片,只是一个产品,但世博的资料都是将来历史的档案。

    记者:这也是《城市之光》创作团队的理念吗?

    周:纪录片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理念,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执着、关注、坚持的代名词。人生有很多光荣的东西可追求,为什么要坚守一个小众的东西呢?大家组成一个团队,就是智慧与力量的集合。《城市之光》的团队有不少曾参加过奥运官方电影的拍摄,执行制片人杨林、执行导演罗凌都是优秀的纪录人,导演组朱晶、邓蕾等女编导,也是拥有激情、思想的创作者,另外,音乐王小峰、视觉包装王志轩、解说李易等的加盟,都为影片加分。最终,《城市之光》就形成了影片本身独特的理念。

    记者:好的,回到“城市”,您对城市怎样理解?

    周:城市是建筑、街区、商业、文化和人们生活的集聚,是悠久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的“集装箱”产品。50年前,美国学者刘易斯•芒福德在他的《城市发展史》中写道: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,化权力为文化,化朽物为艺术,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。大意如此。他说这话时大概心目中还没有东方的城市、东方的上海。更没有想到中国上海今天正承办一个全球讨论“城市话题”的盛会。

    记者:上海,应当是《城市之光》中重要的表现对象?

    周:不仅“重要”,是“主要”的表现对象。当然,我们不是剧情片。人们习惯于用传奇重现外滩的英雄本色,用悲欢演绎屋檐下的儿女情长。我们通过城市影像与人物造型,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精神、当代精神,包括它的性格与风貌。我相信今天的上海,它已让世人刮目相看了,它以一个又一个神话突袭着世人的眼球。

    记者:还拍摄了哪些地方?

    周:在国内,拍摄了包括北京、拉萨、苏州等地区,有中心城市,有民族城市,有古典城市。而在国外,则拍摄了德国汉堡、挪威奥斯陆、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等不同类型的城市,每座城市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场景。可以说,城市是真正的剧场和舞台,它不需要虚构世事人生。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城市美好抑或不美好的认识与判断。

    记者:人物的表现呢?

    周:纪录片最怕没有人,对人本的关注,也是我们的重要追求。在影片中,诸如上海的徐喜先父子、汪薇芸女士、德国的马可夫妇、塞风夫妇等,他们都构成了故事中生动的细节符号。他们融入在世博之中,已经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区别为谁是中国人、谁是外国人。

    记者:影片的结构复杂吗?

    周:不复杂。在叙事上未采取线性的叙述。影片的构成是一个点状结构,以点带面,从个案出发,涉及“城市”、“生活”、“人”、“自然”、“梦想”等关键词。有些“点”浓墨、有些“点”淡墨;有些“个案”重彩、有些“个案”淡彩。时间是整部影片的一条线、一条轨道。采用这样一个“散点式”结构,我们希望做到形散神不散,希望容量更大,希望对世博、对上海的表现更足、更完美。

    记者:好,您拍完《城市之光》后,有何感慨?

    周:城市,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,更是一个欲望对象。上海,在快速发展的今天,它是一座典型的世界城市,它的任何变化,都散发着独特的气质与情感。日常生活的烟火传承,在新对旧的重新回眸中,上海仍然保持着原创与生动。“城市”与“世博”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,令人向往。

     

责编:王卉

评 论

登录 | 注册 我要评论

内容 

验证码: